10年前,中國科學巨匠、“兩彈一星之父”錢學森曾發出這樣的感慨:“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竟沒有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如今,錢老仙逝6年有余,但他的問題依然縈繞在教育者的頭腦中:“為什么現在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有報告統計,截止到2014年,中國科技研發人員總量達到38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國際科技論文數量穩居世界第2位。而自1981年我國學位制度建立以來,30多年間共培養博士研究生49萬人,碩士研究生426萬人。由此看出,中國似乎不缺少人才,但我們真正缺少的是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而這正是國家目前所呼喚的“創新型人才”。千百年來,我們繼承了敬老尊賢的美德,也習慣了對上級、對師長的謙恭,更不愿冒著得罪人的風險去推翻和創新。“別人說過的才說,沒說過的就不敢說,這樣是培養不出頂尖人才的。”錢老的話很說明問題。 那么在今天,這依然是一個無解的話題嗎?
值得慶幸的是,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沖擊了人們對很多事物舊有的觀念。極大的信息量讓人們的視野前所未有的擴大,各種思想和觀點的匯聚也讓標新立異成為網絡生活獨特的現象,在教學領域尤為明顯。隨著網絡教育的發展,隨時隨地可以學習、表現形式豐富、重視互動和實踐的教學特征讓人們對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倍加青睞。但真正讓我們看到希望的,是過去人們不愿、甚至不敢反駁權威,對于知識全盤接受的態度有了變化。
國家級公服體系——弘成學習中心一位負責人認為,和傳統教學不同,網絡教學的老師和課程更多是以知識+疑問、鼓勵學生思考甚至推翻觀點的模式來傳授知識;學生可以在富于實踐的模擬環節中驗證自己的理論,更在學習平臺中的論壇討論中發散思維,提出新問題、新觀點。“在網絡學歷教育中,我們的培養對象不是碩士、博士,他們僅僅是希望利用知識和技能改變前途的普通人。但正是學習模式的不同,讓他們不再畏手畏腳、敢想敢做,并傾心于知識吸收——拓展——再吸收的過程??梢哉f,這樣的學習者都是具備創新能力的,而這種學習模式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該負責人談道。
錢學森曾說,目前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模式去辦學,這是中國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但至少在網絡教育的領域,讓我們看到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思路。或許當這種教學模式完全推廣于現代教學,“錢學森之問”才能夠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
?2001- 弘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