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福建某高校制定新規:學生自主自習時間達1.5小時以上者,可獲得自習分值,自習“高分”的學生在評定獎學金、先進個人等推優項目上可獲優先考慮。
據一份報告顯示,在我國不少高校都有類似的校規出現,然而學生則普遍用“奇葩”來形容這樣的規定。校方“倡導組團學習,互幫互助”的出發點,很多學生并不認可。該校一位學生就說道:“學習本來是我們學生自己的事情,上大學要體驗的也不光是課本知識。要是真不想學習,強制坐在那兒也不會有效果。如果一個學生的課余時間都需要學校來強制要求,那和蹲監獄有啥區別?”
看了這樣的報道,目前正在弘成學習中心參加網絡學歷教育的小許完全站在了學生一方。“我以前在大學里讀專科,學校也對我們有過類似的要求,但真心不愿意去。晚上自習沒什么方向,也沒有老師輔導。最后大家不是成了組團聊天,就是談戀愛。與其這樣還不如在宿舍打游戲呢。”小許開玩笑的說道。但他話鋒一轉,談起他在網絡學習中的學習體驗。隨時隨地的學習活動、豐富的課程表現形式、與老師同學在具有針對性的主題區討論互動,讓他覺得學習不僅不再枯燥,還開始有一種上癮的感覺。“目前我正在通過網絡學習來續本,同樣學的金融,但現在根本不用別人催,有時候還沒下班,我就想自己的學習進度,有哪些問題需要和老師同學討論。”小許這樣說道。
弘成學習中心一位負責人認為,校方實施“新校規”的思路可以理解,但這種強制時間、規定地點的自習制度并不能對同學們的學習起到推動作用,反而會使部分同學以一種消極抵抗的心態來面對必須實施的學習制度,挫傷同學們的積極性。像小許這樣有學習主動性的學生,在網絡大學生中非常普遍。“主動學習不是逼出來的。網絡學習不會強制你什么時候學、在哪兒學,學生只要按照數據顯示的學習進度完成即可,這就給了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另外,注重互動和實踐,這種‘觸摸并吸收’知識的感覺不是單純靠理論能夠體驗的。”該負責人談道,“實際上,網絡學習就是一種自我學習,而網絡教育很大程度在培養學生自習的能力。這包括學習的能力、溝通的能力和自我思考的能力。在自習中發現學習的樂趣和知識的價值,這樣的學習確實能夠激發人們的學習主動性。”
?2001- 弘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