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xué)的學(xué)制大致被分為本科、專科兩類,那么你會不會也有過這樣的好奇,“本科”的“本”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怎樣由來的呢?這還得從古代科舉說起。
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學(xué),是引自西方的。但中國的文化始終是傳承,西方的大學(xué)被引入中國后,有著明顯的“中國化”色彩。而中國古代沒有明確的學(xué)制概念,但科舉卻是有明確的規(guī)定的。古代科舉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不是現(xiàn)在的高考每年都舉行。
一、古代科舉
為什么要規(guī)定3年?
首先是有現(xiàn)實的客觀條件制約,比方說交通問題,行政效率問題,時間太短,考生與官方都存在難題。更重要的是,科舉制度還要與當(dāng)時的其他制度相銜接。比如說“丁憂”制度。“丁憂”,就是民間所說的守孝三年。考生或官員,如果有父母等親人去世,必須回家守孝,不能參加考試或上班。“丁憂”的制度規(guī)定,是二十七個月,約等于三年。科舉三年一次,守孝也是三年,這樣制度就銜接了。
古代紀(jì)年,使用的是天干地支。如1619年為丙辰年,這一年的科舉即稱“丙辰科”;1619年為己未年,這一年的科舉即稱“己未科”。這就是科舉中的“科”。
二、科舉制度中,“本”是什么意思?
古代科舉,考生要從秀才考到舉人,再考到進(jìn)士,三個級別。其中的進(jìn)士,先參加全國性的“會試”,考中后再參加“殿試”。“會試”是禮部舉行的,“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會試”到“殿試”,沒有淘汰,除非有什么違規(guī)行為,也有可能就是考生遇到親人去世,需要“丁憂”,不能參加殿試。
正常情況下,參加了丙辰科會試,就會參加丙辰科殿試,也就是本科殿試。通俗地講,就是參加同一科的會試與殿試。所以,古代科舉中的“本科”,指的是同一科。或者說,是“這”一科。
“本科”一詞,最早見于宋代,《宋史·選舉志一》:“開寶三年(970年),詔禮部閱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一百六人,賜本科出身。”
弘成教育專注繼續(xù)教育20余年,用心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請掃碼關(guān)注官方微信公眾號